金矿氰化浸出效果差的原因及解决办法

2019-10-10    (605次浏览)

金矿石的种类繁多,其内部多嵌布其他金属矿物杂质。如果一种金矿采用细磨在常规条件下也很难顺利浸出金,则该种金矿称为难浸出金矿,一般其浸出尾渣中Au品位>0.5g/t。这类矿石中的金,或物理包裹,或化合结合,不能与氰化液接触,因而很难被浸出。那么金矿氰化浸出率低都有哪些原因呢?相应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呢?

1、金矿中伴有大量的黄铁矿、磁黄铁矿、白铁矿等

该类矿物为消耗氧、碱和氰化物的伴生矿,它们在氰化的过程中,很容易被氧化分解,产生硫酸、硫酸亚铁、碱式硫酸铁、硫代硫酸铁等,分解后的物质都与氰化物或碱反应,致使大量的氧化物、氰化物和碱在金溶解前先被溶解,进而妨碍金浸出。

金矿氰化浸选矿工艺

解决办法

对于该类问题,目前常采用预先充气碱浸的方法,即矿浆氰化浸出之前,在碱性介质下充氧气,同时搅拌,让这些矿物有足够的氧化、水解时间,让其转变成氰化物不溶解的氢氧化铁,然后再添加氰化物浸出,有效溶解金。

2、金矿中含有碳或石墨等矿物

有些金矿石会存在具有活性的有机碳或石墨等,由于矿石中所含的碳具有相当的活性,在浸出过程中会出现“碳质劫金”的现象,它们会将已溶解的金吸附上来,然后再次沉淀下来,从而降低了金的浸出率。

金矿含碳的氰化浸选矿工艺

解决办法

对于这类矿石可根据其含碳量的高低,采用物理选矿和化学选矿两种方法。

物理选矿法:当碳含量较高时,可加油后将其浮选分离;当碳含量较低时,可通过利用碳矿物表面的疏水性,在浸出前加入适量的有机质(如煤油或煤焦油),将碳质矿物提前“钝化”,使其在表面生成能抑制其对溶金吸附的薄膜,减弱其吸金能力,消除碳对浸金的影响。

化学选矿法:可在50~60℃下碱性介质中用次氯酸钠在搅拌条件下使之氧化;或者采用焙烧法将碳氧化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逸出,然后氰化浸出金。

3、金矿中含有铜、锌等耗氰矿物

部分金矿石中伴有铜、锌矿物,如孔雀石、蓝铜矿、辉铜矿、闪锌矿(特别是氧化的闪锌矿)等,这些矿物在氰化物溶液中都有较高的溶解度,它们在金氰化浸出的同时,会与金“竞争”氰化物和氧,从而妨碍了金的溶解,降低氰化效率。

金矿含铜锌的氰化浸选矿工艺

解决办法

对于这类情况需根据金矿石中铜锌含量的多少,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。金矿中可溶铜、锌含量较少时,可在增加的氰化物消耗量未造成经济损失时,增加氧化物的用量,但需注意,在较低温度和较低氰化物浓度下操作,因为同类矿物的溶解速度会随着温度和氰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。

在生产过程中,需采用分段(槽)加药的方法保证每槽都有较适宜的氰化物浓度,以达到控制杂质矿物的溶解速度。注意,在保证金回收的同时,尽量降低氰化物的消耗。

金矿中铜、锌矿物含量较多时(>0.3%),如果增加的氰化物耗量过高,但未造成经济损失,可采用浮选法,先选出部分合格的铜锌精矿,然后浮选尾矿再进行氰化提金。

4、金矿中含有砷黄铁矿、毒砂等矿物

部分金矿石中伴有毒砂、砷黄铁矿等矿物,这些矿物与金矿物多呈包裹状态,在氰化浸出时,氰化液很难与金矿物接触,故金的浸出率往往较低。

金矿含黄铁的氰化浸选矿工艺

解决方法

在达到一定的单体解离度的条件下,对于含砷含量低的金矿石,多采取水溶液氧化法、水溶液氯化法、细菌氧化法等。对于含砷高金品位高的金矿石或金精矿多采用焙烧法处理,焙烧过程有氧化焙烧和固化焙烧。目的是使包裹的金充分暴露,从而提高氰化浸出率。

5、金矿与铜矿共同回收

当精粉为金铜精粉时,为了能充分利用矿产资源,且在有必要进行综合回收的前提下,可考虑采用不同的浸出方法做联合处理。

金铜共存的氰化浸选矿工艺

若铜以氧化物形式存在,可采用先酸浸铜再氰化浸出金的工艺流程,如先用稀硫酸浸出铜,得到的硫酸铜溶液用萃取或铁置换法获得电解铜或海绵铜,而得到的铜浸渣因为铜含量较低,从而可获得较高的金的浸出率。

除了伴有以上的消耗氧、碱和氰化物的伴生矿,含锑、硒等杂质矿物和脉石包裹等微细粒等也会影响金的浸出。为了能有效提高含金矿氰化浸出率,建议先对金矿石进行选矿试验,根据矿石性质,具体分析影响因素,确定适宜的选矿方案,达到提高金浸出率的选矿目的。

内容版权归鑫海矿装所有
未经许可不可擅自使用如需转载文章
请联系我们授权
侵权必究!

分享到

  • 微信

  • 朋友圈

  • 微博

  • 更多

24小时服务热线 138-1032-7080